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林杉 通訊員李嬌龍)在江夏區五里界中學,有這樣兩位教師:一位手持地圖,帶學生穿越渾善達克沙地的風沙;一位翻開《詩經》,與學生共探千年情詩中的悲歡。地理教師胡曉暉與語文教師文武,一個從金口中學跨越25年教齡而來,一個為“離家人更近”扎根鄉土。他們用不同的學科語言,在這所鄉村中學奏響了同一曲教育情懷的樂章。
沙地視頻與思維導圖里的“終身課堂”
“地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看見世界的眼睛?!边@是胡曉暉堅持了25年的信條。當他帶著“終身教育觀”走進五里界中學時,面對的是一群埋頭苦讀卻分數徘徊的學生。

那堂《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公開課,成了破局的起點,屏幕上渾善達克沙地的狂風席卷而過?!叭绻@是你的家鄉,該怎么辦?”她拋出問題,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們爭相上臺畫思維導圖,將“土地沙化”“水資源短缺”等關鍵詞連成脈絡,有人甚至用紅筆標出“種沙棘”的解決方案。當靦腆的王帆第一次主動舉手講解試題時,胡曉暉立刻捕捉到他的緊張:“你的思路比標準答案更有創意!”
在教務處,他的辦公桌上總摞著學生手繪的地圖。有學生總混淆洋流方向,他干脆帶著學生到操場模擬地球自轉。“分數不是終點,會思考才是?!?/p>
從《詩經·氓》到一碗泡面的師生共情
“語文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照見人心的鏡子。”那堂《詩經·氓》的討論課,讓高二教室變成了辯論場?!芭訛楹伪粧仐墸俊薄叭绻貋?,她該怎么做?”學生們從“彩禮太少”吵到“女性獨立”,他只在黑板寫下“共情”二字。課后,一個女孩悄悄問:“老師,怎么才能不像詩里那樣遇人不淑?”

面對漢語語法薄弱的學生,他發明了“拆句游戲”:把長難句剪成紙片,讓學生像拼圖一樣重組。當發現學生因沒吹風機頂著濕發上課,他在班主任例會上連提三次。最讓他暖心的,是那個端著泡面沖進辦公室的男生:“老師,您再忙也得吃飯!”那碗泡面,他吃了整整一節課,湯里浮著的不僅是面條,還有少年笨拙的關懷。
在鄉土深處播種“自主生長”的力量
盡管學科迥異,兩位老師卻像兩股清泉,滋潤著同一片土地。
他們都把課堂還給學生——胡曉暉的視頻課讓沙塵暴“吹”進教室,文武的《詩經》討論讓千年悲歡“活”在當下;他們都相信“慢教育”的力量——胡曉暉的“知識樹”長了三個月才開花,文武的語法課重復了十遍才結果;他們更懂得以心換心——一個用思維導圖接住迷茫,一個用《簡·愛》回答成長。
當被問及支教的意義,他們的答案跨越學科,卻指向同一份信念:胡曉暉寫下“終身學習”,文武沉默片刻說:“這里的孩子,讓我看見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他們知道,有些成長,早已超越分數,在鄉土深處扎下了根?!矩熑尉庉?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