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介紹上海加力提速推進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十大攻堅突破任務”有關情況,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彥峰,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彭文皓,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副主任、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張永剛,市數據局副局長錢曉,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總隊長季增令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以世行對標改革為抓手,準確把握世行評估的底層邏輯和實踐要求,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Q:上海電視臺:優化營商環境的十大攻堅行動中,第一項就是對標世行營商環境評估改革工作。接下來,上海將如何對標,促進營商環境整體優化?
A:陳彥峰: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是世行的旗艦報告,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可衡量、可比較、可評估的營商環境量化評估體系,也是影響全球資本流向、政策規則走向重要風向標。2023年,世行發布了新版《營商環境成熟度方法論手冊》,評價營商環境的維度包括監管框架、公共服務、企業辦事效率三個方面,分企業調查和專家調查兩種方式采集數據。企業調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三年一次;上海則是中國大陸范圍內專家調查的唯一樣本城市,專家調查每年一次。我們將實施世行對標改革作為十大攻堅突破任務之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是堅持高水平對標改革,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世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現了打造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營商環境的指向。評估規則強調政策法規的公開、穩定、透明度,公共服務的全面、可及、數字化,企業感受的全面、平衡、可量化等,對上海系統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有重要參考意義。
二是積極應對國際經貿新趨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上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外向型經濟特點非常明顯。世行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評估視角從國內轉向國際,吸收借鑒了各領域國際前沿的改革理念,引用了CPTPP、DEPA等高標準貿易協定,突出了電子政務、環境可持續等新興領域。上海以參與世行評估為契機,更加主動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提升對國內外高端資源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是聚焦提升企業感受度,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世行營商環境評估首次在經濟體全域范圍內開展企業調查,關注對監管規則、公共服務落地實施的效果和經營主體的感受度,突出政策實效。這與我們今年優化營商環境8.0版工作方案的導向完全一致。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說了算。今年,我們緊扣“提升企業感受”這個主線,突出攻堅解決企業關心的“老大難”問題,提出一批具體性、突破性的任務舉措,通過實實在在、可感可及的舉措,解決經營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力求讓企業看得見、感受得到。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為經濟持續向好創造良好的條件。
去年以來,通過開展對標世行營商環境成熟度評估改革,在國家部委的指導支持下,上海在世行測評的十個指標領域推出了一批新的改革舉措。比如,在市場準入領域,通過上海企業登記在線平臺構建“全類型”“全環節”“全天候”網上服務體系,首創企業信息跨部門自動變更。公用設施服務領域,創新電力接入“拿地建站”服務模式,提前建設投運開關站,滿足工程完工后即可接電的需求,加快電力接入速度。
開放、創新、包容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也是上海營商環境的靚麗底色。下一步,上海將堅持以世行對標改革為抓手,準確把握世行評估的底層邏輯和實踐要求,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發布新一版“不予行政處罰清單”,推行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工作,減輕經營主體開具證明負擔
Q:新民晚報:上海許多區域都開設了夜市和外擺位,為城市增添了更多“煙火氣”,請問城管部門如何在促進活力街區有序發展的同時加強包容審慎監管?具體有哪些舉措?
A:張永剛:我市城管執法部門依法相對集中行使有關部門在城市管理領域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處罰權及相關的行政檢查權和行政強制權。執法范圍包括市容環衛、綠化管理、交通市政、環境保護、房屋管理等“10 X”方面。近年來,全市城管執法系統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在這兩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加大特色經營活動支持力度,積極落實2023年我市關于新型設攤經營活動的指導意見,服務支持集市、夜市、外擺位等規范有序發展,在上海城管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發布上海“攤”服務地圖,便利市民查詢。目前已在全市設置特色點、疏導點、管控點964處,其中,在劃定區域內設置的外擺位、夜市等特色點479處,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松江泗涇夜市、靜安豐盛里、普陀鴻壽坊等特色集市,還有南昌路咖啡一條街、楊浦大學路特色外擺位等。在民生服務暫時供應不足區域設置的疏導點427處,比如各式便民早餐車和便民修理點等。以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為主的管控點58處,這些主要集中在郊區,像崇明、奉賢等。
我們將嚴格落實今年4月市綠化市容局、市商務委、市文旅局、市城管執法局四部門發布的《進一步優化設攤治理,提升城市“煙火氣”工作方案》,接下來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優化設攤布局,疏堵結合,落實分類施策。對商業配套不足區域或者市民確有需求的合理增設一批設攤點位;根據季節變化和節慶活動等特點,在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文化聚集區、水岸夜生活體驗區、景區以及條件具備的街區等合理拓展和優化設攤開放區域,有效平衡好“煙火氣”和環境秩序之間的關系,助力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二是深化包容審慎監管,秉持寬嚴相濟理念,既要嚴肅查處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等違法行為,也要積極推進“輕微免罰”等包容審慎監管工作,還要始終堅持執法與教育服務相結合,注重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2020年聯合市司法局制定了全國城管執法領域首份省級免罰清單,2023年,我市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設攤經營活動的指導意見》,近兩年共辦理“輕微免罰”1.07萬起,對象主要是沿街商戶、施工企業,有效減輕了經營主體的經濟負擔。
接下來,我們將在今年上半年制訂《上海市城管執法不予行政處罰和減輕行政處罰實施規定》,發布新一版“不予行政處罰清單”,惠及更多經營主體。另外,推行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工作,全面、準確、及時將城管執法領域行政處罰信息推送至市信用平臺,做到“應歸盡歸”,減輕經營主體開具證明負擔,同時依托市信用平臺強化被處罰主體的信用修復工作,對符合要求的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信用修復相關工作,實現“應修盡修”,2024年至今共修復完成1020件,有效幫助經營主體解除經營限制、恢復市場信任。
打通“最后一公里”,夯實營商環境基層基礎,更好服務各類經營主體發展
Q:光明日報:街鎮是城市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也是營商環境的“最后一公里”。這次十大攻堅任務把夯實營商基層基礎納入,具體有哪些舉措?
A:陳彥峰:在上海三百多萬的經營主體中,近九成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些經營主體量大面廣,遍布上海城市的各個角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他們可能是新能源汽車中的一顆螺母,也可能是街頭咖啡店的一杯卡布奇諾,看起來不起眼,但對這個城市而言又不可或缺、無可替代。他們是暢通經濟循環的毛細血管,更是吸納勞動就業的大江大河。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讓這些經營主體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壯大開來,對穩住經濟基本盤、保住就業基本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街鎮營商環境直接面向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街鎮聯動園區、樓宇和商協會,組成營商環境的基層基礎,他們是服務企業發展、解決企業難題的身邊人、貼心人,直接關系到經營主體對上海營商環境優化的感受。為此,必須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打通“最后一公里”,夯實營商環境基層基礎,更好服務各類經營主體發展。
這次我們將街鎮營商環境列入攻堅突破任務,核心就是兩個字:賦能,更好地為基層賦能、為街鎮賦能。重點有五個方面:一是送政策,把政策解讀的“直通車”開到街鎮。圍繞涉企服務和監管相關政策需求,歸集發布涉企政策口徑問答,建立“政策直通車”宣介培訓網絡,對高頻惠企政策、行業監管合規指引等,高效常態宣介,穿透觸達基層末梢。
二是配資源,把服務企業發展需要的資源牽引到街鎮。做實“街鎮吹哨、部門報到”協調機制,鼓勵各區搭建項目落地、產業發展、社會建設等重點部門與街鎮溝通機制,建立覆蓋宜居宜業各領域政策資源的綜合服務和咨詢渠道,提升街鎮服務企業能力。
三是解難題,通過機制創新幫助街鎮解決企業訴求。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推動12345工單考核機制優化,開展反向評價,激勵各級部門支持街鎮先行先試。
四是強活力,通過市區合力激活城市街區煙火氣。積極發展活力街區,對店招、外擺、戶外餐飲、夜間經濟等業態,優化審批流程,制訂合規指引,落實包容審慎監管,合力激活城市煙火氣。
五是樹品牌,打造獨樹一幟的街鎮營商環境品牌。支持街鎮結合自身產業特色、企業需求,創建“一街一品”“一鎮一品”,開展“街鎮營商漫步”,積極宣傳街鎮營商環境典型案例,講好基層營商環境故事。
用“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給檢查內容“做減法”,用“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給優質企業“做減法”
Q: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我們知道市場監管部門和企業打交道特別多,企業關心問題當中”涉企檢查”一定是其中一項。今年推出了“檢查碼”,采訪中很多企業都說很有獲得感。十大攻堅突破任務中還有“無事不擾事項”“無感監管對象”,在這兩個新的創新舉措中會給企業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感受或者會給他們帶來哪些更多的便利?
A:彭文皓: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是今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2025年1月1日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推廣應用“檢查碼”,實現無碼不檢查、檢查必亮碼、查后可評價,取得一定的成效。近期,我們的改革重點從規范檢查行為進一步深入到提升檢查質效。我們都知道,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是要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把有計劃的現場行政檢查的量減下來。市市場監管局進一步精細風險管控,用“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給檢查內容“做減法”,用“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給優質企業“做減法”。
一方面,我們對檢查事項進行分類管理,制定發布了“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這張清單就像一份“檢查內容白名單”,里面列出的都是風險較低的檢查事項。第一版清單涉及廣告、價格、注冊登記等領域411項檢查情形,占所有檢查情形的60%以上。過去監管部門上門檢查內容相對較多,企業有時候會覺得“壓力大”。現在我們把低風險事項劃出來,除了上級部署以外不再主動上門檢查,既不放松管理,又給企業減負。當然,列入清單的事項并不是不檢查了,而是從“主動上門查”更多轉向“智能查、觸發查”。比如通過“互聯網 明廚亮灶”用智能攝像頭監控餐飲后廚,通過深挖智慧電梯全生命周期數據實現電梯安全的風險預警、智能派單和高效處置,通過互聯網監測、處理投訴舉報發現違法線索等。這些數字化、觸發式手段就像“隱身監管員”,既能隨時發現問題,又不會打擾企業日常運營。
另一方面,我們對檢查對象進行分類管理,正在研究出臺“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企業白名單”。近幾年,我們對企業進行分類分級,不同等級的企業采取不同檢查頻次。而“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是對企業進行分類分級監管的升級版。我們根據“風險 信用”進行雙維度打分,將風險評級低、信用評級高的企業列入清單,除了上級部署以外不再主動上門檢查。當然,進入“白名單”的企業并不是不再列入監管范圍,而是將監管從“人盯人”轉向“數據盯風險”。一旦“風險 信用”分類結果產生重大變化,系統將動態調整“白名單”范圍。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14個細分領域的“企業白名單”的甄別規則,正在建設數據模型,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通過數據應用來發揮作用。對企業來說,這張“白名單”既能減負增效,減少迎檢次數;又能信用變現,讓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享受政策紅利;還能倒逼自律,讓企業為了保住“白名單”身份,更主動規范經營,形成“越誠信越輕松”的正向激勵。
總的來說,通過綜合運用“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和“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我們對行政檢查的源頭進行精細化管理。如果企業一直合規,檢查頻率自然會降低,檢查內容自然會減少。監管部門更多通過非現場方式開展“無事不擾”式監管,企業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產品、服務和創新上。最終目標是讓企業從“應付檢查”轉向“自查自律、主動合規”,和政府一起維護市場健康生態。
建立高效協同工作機制,加強數字賦能,推出可感、可及、可預期的“隨申兌”惠企政策服務平臺
Q:央廣網:此前介紹中提及將升級“隨申兌”平臺,請問該平臺具體有哪些服務企業的功能?又將如何解決一些企業反映的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暢”等問題?
A:錢曉:為進一步深化“數字上海”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讓惠企政策精準直達、高效兌現,構建全方位、智能化的惠企政策服務體系,市政府辦公廳、市數據局、市財政局會同相關部門和各區,建立高效協同工作機制,加強數字賦能,推出可感、可及、可預期的“隨申兌”惠企政策服務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打造一個惠企政策標準化工作平臺,強化政策管理。聚焦政策服務的全周期全流程各環節,基于“一網通辦”平臺現有基礎,為各市級部門、各區提供政策認領、政策圖譜、政策拆解、政策畫像、政策兌付等功能。各部門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對發布的政策進行兌現條件拆解,生成一系列智能化標簽和政策圖譜,進一步明晰政策兌現的規則要求。
二是形成一個標準化惠企政策文庫,支撐政策發布。打通政務公開集成式發布庫與主動公開公文庫,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統一歸集資金扶持(補貼)、融資貼息、稅費減免(緩征緩繳)、人才政策、資質榮譽、穩崗就業等六大類惠企政策,為實現各類惠企政策在“一網通辦”平臺“一策一源、一門公開、一鍵查詢、一口申報、一碼兌付”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已歸集800余個惠企政策。
三是推出“隨申兌”政策服務專區,暢通服務渠道。充分發揮“一網通辦”“一平臺、多渠道、多終端”優勢,在“一網通辦”PC端、“隨申辦企業云”APP、“隨申辦市民云”移動端(包括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全渠道上線“隨申兌”專區,為企業提供政策查詢、政策訂閱、政策體檢、政策申報、政策評價、政策月歷等全流程服務。針對申報期內或即將開始申報的政策項目,平臺通過算法模型測算,精準推送給相匹配的企業,相關企業法人或聯系人可在“一網通辦”PC端和“隨申辦”企業云移動端登錄查看和辦理,方便企業全面知策、便利用策。歡迎大家使用并多提寶貴意見。
四是實施一批“免申即享”服務,推動政策兌現。去年以來,進一步打通業務流與數據流,簡化申報流程,市區兩級新推出78項“免申即享”服務,服務量超160萬件。例如,近期市經信委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工作的通知》,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4個項目全部實現“免申即享”,財政資金直接送達企業銀行賬戶,預計可惠及3000多家企業。市稅務局“小微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服務自動讀取納稅申報表數據,無須企業辦理即可享受稅收優惠,惠及企業超38萬家。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強數字賦能,以企業為中心,不斷優化平臺服務功能與使用體驗,深化人工智能新技術應用,全方位提升惠企政策集成度、條理性和清晰度,推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切實助力本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細化落實各項安商惠企措施,持續加大對涉企網絡違法犯罪打擊整治力度,營造清朗有序的網絡營商環境
Q:界面財聯社:今年有一些涉企網絡謠言對企業經營和形象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能否介紹上海公安在打擊網絡涉企謠言、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有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A:季增令: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法治化一流營商環境的總體部署,上海警方細化落實各項安商惠企措施,持續加大對涉企網絡違法犯罪打擊整治力度,營造清朗有序的網絡營商環境。今年以來,上海警方累計偵破涉企網絡謠言、涉企網絡黑灰產等網絡違法犯罪案件百余起,為1.5萬余家企業提供了網絡安全服務保障。在具體做法上,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嚴厲打擊涉企網絡違法犯罪。當前,不法分子制造傳播涉企網絡謠言、非法獲取企業數據、擾亂企業經營秩序等違法犯罪屢有發生。對此,上海警方一方面,針對網上編造、傳播涉企不實信息等行為,與有關主管部門建立信息通報機制,對查實涉及違法犯罪的,依法處理相關人員,分級懲治涉謠賬號,為企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另一方面,針對網上兜售企業數據、黑客攻擊等行為,分領域開展專項會戰,深挖犯罪線索,斬斷利益鏈條,重拳打擊各類影響企業合法經營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是持續優化企業網絡安全服務保障。上海警方深化警企對接機制,已在全市大型產業園區設立33個“守滬e站”網絡安全服務站點群,主要為企業提供三方面惠企服務:一是設置技術服務專崗。“面對面”為企業答疑解惑,讓網絡安全咨詢服務更快速、便捷、專業,今年已累計為3500余家企業解答網絡安全問題7100余個。二是及時預警網絡風險。針對新型犯罪手法、企業技術漏洞等,向企業作出風險提示,指導企業筑牢網絡安全防線。今年已幫助企業發現、消除網絡安全風險隱患1500余個。三是量身定制援助措施。針對突發網絡安全事件,指導企業及時修復安全漏洞。今年已幫助1600余家企業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應急預案,指導企業高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17次。下一步,上海警方將與有關主管部門密切協作,推出更多安商惠企措施,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營商環境。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