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一季度陜西經濟發展總體良好,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35.65億元,同比增長5.6%,比全國5.4%的增速高0.2個百分點,延續了去年逐季加快的發展態勢,達到了2022年以來最好水平。這其中,第二產業的高位開局功不可沒。
>>第二產業持續高速奔跑
陜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陜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35.65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4.03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3334.39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4647.23億元,增長5.1%。分產業來看,第二產業增速明顯處于領跑態勢。
俗話說,工業穩則經濟穩。工業,素來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自2021年工業增加值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后,陜西正在加快建設以現代能源、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游等萬億級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顯然,工業之于陜西發展的分量很重,可以說是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和核心。
第二產業的持續高速奔跑,帶動了今年一季度陜西GDP增速繼續逆勢而上,達到了2022年以來的最好水平。尤其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較上年全年加快2.1個百分點,延續了去年9月以來逐月加快的良好態勢,增速創2021年8月以來新高,居全國第4位。
作為能源大省,能源是陜西工業的基本盤。2024年陜西原煤產量穩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氣、原油分居第三、第四。今年一季度能源工業同比增長8.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速創2019年以來新高,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延續去年以來的兩位數增長。持續鞏固能源工業發展優勢的同時,通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推動工業經濟走向多元化、高端化,非能工業也在加快回升,實現了2022年以來同期最高增速,36個行業中30個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達83.3%。
夯實“穩”的基礎,積聚“進”的力量,工業的良好開局有力地支撐起了全省經濟大盤。
>>鏈式發展成勢見效
統計數據還特別指出,一季度,陜西非能工業領域,裝備制造業引領增長,增加值增長14.4%,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2.9%,汽車制造業增長32.9%。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大幅增長,分別達到了48.4%、76.5%、18.9%,既反映出這三個新興產業增勢之迅猛,也是三條產業鏈成勢見效的直觀體現。
裝備制造業表現如此強勢,這都是“鏈就”的發展硬實力。
盡管不同行業各有特點、發展水平各有差異,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不盡相同,但在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的現實背景下,鏈式發展乃是必由之路。2021年,圍繞六大支柱14個重點產業領域,陜西篩選出太陽能光伏、輸變電裝備、數控機床、光子、航空、重卡等23條重點產業鏈,之后新增了白酒產業鏈,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又再次擴展至34條。2024年,陜西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產值2.25萬億元,已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5%以上。正是通過鏈式發展,項目“鏈上開花”,產業“順藤掛果”,在34條產業鏈各展所長和奮勇爭先中,引導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匯聚起了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強大合力。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印發的《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施方案》,將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合并歸類為5大領域,并設定了相應的目標任務,具體包括:“做強做優”煤炭、石油天然氣、新型電力工業、現代化工等4條現代能源產業鏈,到2025年總產值達1.1萬億元;“改造升級”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鋼鐵深加工、紡織服裝等6條傳統產業鏈,到2025年總產值達5000億元;“培育壯大”乘用車(新能源)、太陽能光伏、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14條新興產業鏈,到2025年總產出達1.85萬億元;“開辟”光子、氫能、無人機等9條新領域新賽道產業鏈,到2025年總產值達3200億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1條,到2025年營業收入達2.3萬億元。
今年一季度,無論是能源工業穩中求進態勢,還是制造業引領非能工業的強勢增長,都是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見勢成效的最新注腳。如果沒有鏈式發展,很難想象新能源汽車會迅速成為陜西工業的一張新名片,更難想象陜西制造業悄然間已有了1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兩個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分別是西安市航空集群、榆鄂寧現代煤化工集群、寶漢天工業母機集群。
工信部2019年開始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作為我國唯一以航空為特色的國家級經開區,西安航空基地擁有涵蓋研發、設計、制造、試飛、維修等環節的完整航空產業鏈生態,西安市航空集群2021年入選了全國首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入選的航空產業聚集區。2024年,由陜西領銜的兩個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一個是榆林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攜手的榆鄂寧現代煤化工集群,另一個是寶雞、漢中與甘肅天水一起組成的寶漢天工業母機集群。
一季度,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提升,民間投資、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升級類消費需求旺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打好重點產業鏈群建設硬仗,是陜西今年聚力打好的“八場硬仗”之一。一季度首戰告捷后,將沖擊著下一個目標,實現連戰連勝。
>>工業增長的“底盤”越來越厚實
如果說,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托起了第二產業的“加速度”,那么,轉型升級中的開發區則是第二產業發展“后勁”的保證和底氣所在。
開發區,作為產業最集中、經濟最活躍的平臺功能區,儼然已成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項目建設的主戰場。陜西此前出臺的《關于促進全省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把開發區建設成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引領區”,并對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和縣域工業集中區設定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同時強調“穩步推進開發區設立、擴區、升級工作,原則上實行‘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的模式”。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省級開發區擴容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2024年,鳳縣、扶風、勉縣、彬州等12個省級經開區,丹鳳、紫陽等8個省級高新區以及洋縣、印臺兩個省級農高區獲批,一年內的升級數量創下近年之最。在此背景下,咸陽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開發區縣域全覆蓋,今年高調提出將開發區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陣地,“著力推動要素在開發區集中、功能在開發區集成、產業在開發區集聚”。
雖然目前陜西的國家級開發區依然還是13個(1個國家級新區 7個國家級高新區 5個國家級經開區),但省級開發區數量越來越多,陜西開發區整體正顯現出“頭昂腰壯”之勢。這不僅反映出全省經濟發展的水平躍升、境界提升,也意味著工業增長的“底盤”更加厚實了。省級開發區擴容還在繼續,多個省級開發區正在全力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經濟強”,未來,陜西還要持續推動優勢產業強鏈、傳統產業升鏈、短板產業補鏈、新興產業延鏈,不斷增強產業鏈整體質量,讓工業這個經濟增長主引擎更強勁地“轟鳴”起來,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新增企業、投資項目為經濟增長注入源頭活水,企業效益明顯改善,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陜西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延續了去年3月以來兩位數增長態勢,同比增長21.7%,較上年全年加快7.2個百分點,特別是制造業投資增長28.8%、加快15.5個百分點。企業經營效益改善,1-2月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為8.54%,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
在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的大環境下,我省工業經濟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克難奮進,一季度增長較快,有力支撐全省經濟良好開局。下階段,要持續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不斷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全力推動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楊鵬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曹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