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奇葩論文:福建省人民醫院兩位婦科醫生發表的一篇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論文顯示,在100例患者樣本中,男性患者占比64%。福建省人民醫院5月7日發布情況說明指出,經核查相關論文存在科研失信行為,醫院將依規依紀對兩位作者進行處理。
醫界的奇葩論文并不鮮見,公眾一眼就能看出的荒謬——比如,男性高危產婦、男性患卵巢癌、女性前列腺炎等,卻堂而皇之、白底黑字地出現在期刊里,難怪輿論嘩然。這些如同兒戲的論文,讓醫療科研公信力崩塌,進而也影響到公眾對醫療機構的信任。
對這樣的科研失信行為,我們當然是“零容忍”。不過,譴責之外,更值得討論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主義的幽魂已經如何深深嵌入學術評價以及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是什么滋生了造假的動機?
論文事件的荒謬之處在于數據造假顯而易見地背離了醫學常識,但它卻發表在《中外醫療》期刊上,從期刊編輯到醫院相關人員,無人對患者性別比例質疑,如此審稿流程堪稱“形式主義標本”。我們要問,科研論文審稿標準已經異化為格式達標即可嗎?只要摘要完整、參考文獻數量足夠,即便數據邏輯漏洞明顯,也能放行?如果只要形式達標,那這樣的形式本身又有何意義呢?
當然,我們還要追問是什么滋生了造假動機,這不是為學術不誠信辯護,而是要厘清哪些制度客觀上催生了形式主義的蔓延。這背后其實是不合理的晉升機制。為了評職稱,花錢在期刊上刊發論文,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交易,也是對常識錯誤視而不見,或者根本看不見的根源。但實際上,臨床醫生尤其是護士的晉升,需要這么多學術論文嗎?護士是偏實踐的崗位,其經驗更多來自臨床護理實踐;對于一線醫生來說,其晉升和績效考核的依據,醫德醫風和診療水平也比論文更有說服力。
其實,很多醫護人員都“苦論文”久矣。他們中的很多人,對臨床工作本身并不覺得很累,或者說,即便累也沒太多怨言,但臨床工作之外的各種繁瑣雜事讓他們苦不堪言,消耗了他們的精力和心氣。這種不必要的壓力對醫護隊伍的建設沒有益處。國家衛健委在2020年就提出要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外語傾向,鼓勵醫務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線。如果能以這些奇葩論文引起的輿論風暴為推動點,打破“唯論文”評價體系,重建符合行業規律的評價體系,用合理的晉升制度引導醫務人員用心把病看好,把病人照護好,對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和醫患信任的彌合都是好事。
當這樣的制度成為常態,奇葩論文自然會消失——沒有實際的需求,誰會花錢買一篇只有形式意義的“鉛字”?沒有實際的需求,這條暗流涌動的灰色產業鏈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